唐继尧(1883-1927年),又名荣昌,字蓂赓, 汉族,云南会泽人。滇军创始人与领导者,云南滇系军阀的主要领导者。1883年8月14日出生。就读东京振武学校,然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后升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深造。
唐继尧参加过重九起义,昆明起义。在镇压二次革命时,攻打四川熊克武率领军队。在护国战争中,与蔡锷联合宣布云南独立,自任中华民国护国军总司令,护国战争结束后,任云南督军兼省长。护法运动中被推为护法军总裁之一,并任滇川黔鄂豫陕湘闽八省靖国联军总司令。
1913年开始在云南执政,唐继尧在近14年的执政期中,兴办教育、筹办市政、发展实业做了若干件利民兴滇的大事,为云南的近代化事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执政后期从下属到民间怨气甚大。 1927年失去云南政权,同年5月23日病死于昆明,终年四十四岁。
1935年,国民政府感念唐护国之功,明令褒扬,于1936年改公葬为国葬,补行国葬仪式。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人物。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光绪九年(1883年),唐继尧出生于云南会泽一个家唐继尧境虽不富裕、但重视子女教育的书香家庭 ,父亲是一名举人,他本人也中过秀才,旧学很有基础,为人器宇恢弘,倜傥有大志。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唐继尧东渡日本,入士官学校第六期,和赵恒惕、阎锡山等同期。毕业后返国,遍游东北,凭吊日俄战场,又至北京,在保定观秋操。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唐继尧考上清朝秀才,翌年留学日本,就读东京振武学校,然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在学期间加入孙中山所组的同盟会。
宣统元年(1909年),唐继尧返云南任督练公所提调、云南讲武堂教官之后加入新军。从事革命活动。
宣统三年(1911年),唐继尧任陆军第十九镇卅七协七十四标第一营管带(即营长),当时卅七协协统是蔡锷,七十四标标统是罗佩金,唐继尧是第一营管带,刘存厚是第二营管带,雷飚是第三营管带。
总督云南
民国元年(1912年),云南光复后,蔡锷就任云南都督,出兵北伐,派雷飚、彭新民护送前云贵总督李经羲离滇。派谢汝翼、李鸿祥率师出四川,迫四川总督赵尔丰独立。派罗佩金、庾恩旸率一军赴滇南。派李根源率一军赴滇西。这时候贵州也起义,贵州士绅任可澄、刘显世、戴戡等吁请蔡锷派唐继尧率军援黔。讨平黔乱。唐继尧率滇军占领贵阳,即被推为贵州都督。
民国二年(1913年)秋,唐继尧继蔡锷出任云南都督。 11月唐继尧正式接替蔡锷担任云南都督兼云南民政长。
民国四年(1915年)12月25日,他与蔡锷、李烈钧等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率先在西南边陲打响了护国讨袁的第一枪。护国战争结束后,任云南督军兼省长。尔后,参加了孙中山发动的护法、靖国运动。
民国五年(1916年)5月8日,护国军中央机构军务院宣告成立,以代行北京国务院的职权,推唐继尧为抚军长,以岑春煊为副抚军长。军务院设于肇庆,唐远在昆明,乃由岑以副抚军长代理抚军长。并推刘显世、陆荣廷、龙济光、梁启超、蔡锷、李烈钧、陈炳焜为抚军。
护法运动
民国七年(1918年)被推为护法军总裁,并任滇川黔鄂豫陕湘闽八省唐继尧靖国联军总司令。
民国九年(1920年)爆发了川滇战争。驻川滇军第二军军长赵又新被打死,驻川滇军第一军军长顾品珍率部返滇,在川军的支持下进逼昆明。唐继尧内部不稳,遂通电辞职。
民国十年(1921年)2月8日,唐继尧离昆赴港。顾品珍于2月9日进驻昆明,以滇军总司令名义统治云南。
民国十一年(1922年)被驻川靖国滇军第一军军长顾品珍驱逐。次年不听孙中山先生的劝阻,率先回滇复职。
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10日,华侨社团美洲致公堂发起,在美国旧金山成立中国致公党,推举陈炯明为首任总理,唐继尧为副总理。五洲洪门第四次恳亲大会在旧金山召开。来自美洲各地、香港、澳门和上海等地的洪门组织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选举早年加入同盟会并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的陈炯明(1878-1933年)、唐继尧为党的正副总理,这一次恳亲大会实际上也就是中国致公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下野逝世
民国十五年(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军)从广州出师北伐唐继尧,掀起了大革命的高潮。唐继尧竟然在云南高唱"反共"、"讨赤"的调子,标榜国家主义,与北洋直系军阀吴佩孚等相勾结,对抗革命。同年11月,中共云南地下组织成立,立即组建了以"倒唐"为目的的云南政治斗争委员会,领导云南人民进行倒唐斗争。
民国十六年(1927年)2月6日,胡若愚、龙云、张汝骥、李选廷四镇守使联合起来,对唐继尧实行兵谏,威逼去职。同年5月23日,唐继尧病逝,享年44岁,云南当局举行公葬。
抗战初期,感念唐护国之功,国民政府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明令褒扬,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公葬为国葬,补行国葬仪式,唐继尧铜像也在昆明大观楼落成
历史评价
"治滇无善政,护国有奇功"。(唐继尧墓志铭)唐继尧
"护国讨袁南天一柱,治滇兴教东陆独尊"(唐继尧故居正堂的对联)
"唐继尧的政治主张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特别是北美联邦制共和国。""唐继尧支持孙中山。"(龙东林评价)
"先人唐继尧曾参与和领导了昆明重九起义和推翻袁世凯统治的护国起义,在辛亥革命史上写就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不能凭借某一个历史时期的某种表现,对一个历史人物作结论性的定位。同时,一个民族的历史不能被切断,没有延续的历史的民族始终是保有遗憾的。"(戴抗评价)
"通过援黔、护国、靖国战争使控制的地盘扩大,市场也就扩大,云南的商品生产和对外贸易发展。"(刘光顺评价)
"以土酋政策鞭策云南,我同胞呻吟痛苦于万恶专制淫威之下。"(叶荃评价)
"凡此种种,无非是封建的残局之下,军阀专政、军阀割据的必然现象和趋势。"(蔡和森评价)
"由于护国、护法两次战争以及在黔、川、桂3次用兵,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不可能有更多的力量进行经济、文教建设。但这段时期仍有几项比较显著的建设成就。"(《云南省志·政府志》评价)
"唐继尧治滇后期政治上逐渐衰退,沉湎于舒适的家庭生活,疏于军政事务,以致一些政府机关腐化,军务松弛,加之用人失当,处事欠公,导致部属离心离德。"(一石《兴教东陆创业南疆》评价)
"云南各族人民为护国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是永远值得肯定和怀念的。有人说,批评唐继的不足,就是否定了云南人民的贡献,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唐继尧作为护国军领导人之一,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但是唐继尧与云南人民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后世纪念
铜像
在唐继尧铜像被"这离人类文明的野蛮行为"拆毁48周年的今唐继尧铜像天,在"护国三杰"中这两杰--蔡锷、李烈钧的铜像已在各自家乡建成之后,该不该恢复重建"护国三杰"之一的唐继尧的铜像,重现其"立马华山,推翻专制;挥戈燕京,重建共和"的光辉形象,这是摆在云南人面前的一个应该回答的问题。
唐继尧之子唐绍骧1925年(民国十四年)至1928年(民国十七年)留学日本时,请日本雕塑大师朝仓文夫塑造,运回昆明北门街唐公馆书房安放,后因时局变化运至香港保存,1953年迁放台湾省台中市。两年前经唐氏家族商议,愿意将这一铜像捐赠桑梓。唐氏后人说:"此尊铜像赠与先祖所创之云南大学,不仅属云大所有,更属于云南广大乡亲所有。"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昆明重九起义重要领导人唐继尧的一座半身铜像,由其后人赠予云南大学。
故居
唐继尧故居位于会泽县城北钟屏镇二道巷转三道巷中唐继尧故居段处14号,占地面积850.1平方米,建筑面积410.1平方米,属清代中晚期传统民居, 封闭式四合院建筑群,系硬山顶穿斗式结构,置正堂,书房、对厅、耳房、粮仓、养马房等,前后院共14间。正房面阔3间11.87米,进深3.85米,檐高3.45米。东西书房对称,与对厅屋面平行,面阔之间长7米,进深2.85米,檐高2.8米。原两院相通,后为居民住宅,被隔为两个院落。故居于1995年被公布为县级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与会泽众多精美宏伟的民宅相比,唐继尧故居略显简陋,这是因为唐继尧的家境在当时的会泽属中等人家。在这里,你可以一边感慨他一生传奇经历和他故居的普通平凡,一边寻觅他遗留会泽的痕迹。
墓地
参见:唐继尧墓
唐继尧墓唐继尧墓位于昆明圆通公园西后门的上方。是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修建,墓为石砌圆丘形,高6米,直径为16米,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在国内为较大的陵墓。墓前建有廊柱式石牌坊,面阔16.70米,镶嵌着8个石碑,这8个石碑,刻着1916年(民国五年)护国战争期间被推举为护国军务院抚军长,大总统黎元洪的授勋令;孙中山大元帅1924年(民国十三年)关于推举唐继尧为广州军政府副元帅的文件,以及周忠岳为唐继尧写下的长篇墓表。把这些内容合起来,就是唐继尧一生中最精彩、最辉煌的人生岁月。
唐坟正中刻写着"会泽唐公冥墓",两边对联是:"功业须当垂永久,风云常为护储胥。"唐坟前神道两旁立有石狮、华表,唐坟之上还有许多石雕,气势壮观!这个墓把建筑上的希腊式、威尼斯式、哥德式与中国传统融为一体。此外,还采用了拉丁式的铭刻,墓顶树木葱郁,形成了一个绿色墓。
荣誉
民国三年(1948年)8月他的学生出任韩国国务总理兼国防部长的李范奭;在大韩民国政府成立文告中对已故唐继尧将军列名致谢以示永志不忘,他也是88位大韩民国建国勋章受赏者中的外国人之一,但是这种尊敬长期不为中国人所知。